地下物聯網設備時刻監測土壤干濕度等數據,到達設定值后觸發系統自動灌溉,空中的是工業無人機在噴灑除草劑,而原本在田間勞作的農民,通過手機就能完成諸如施肥、澆水等日常工作……在德陽旌陽區新中鎮中,一座5G無人農場成為焦點。
如今,80余畝地上種植著小番茄、香梨等品種,而支持這些作物生長的則是一套5G智能化操控平臺。事實上,物聯網技術早已應用于農業生產環節中,但憑借5G技術,正讓智慧農業呈現出一些新變化。
解放農民雙手的智慧
如今的德陽旌陽區新中鎮正努力打造文創小鎮IP,每到周末,德陽市民都會來這邊度假,天氣好的話還有人露營。
從原本的土坡,到現在集運動健康、戶外拓展、親子體驗、觀光休閑于一體,實現經濟、社會、生態效益綜合發展的新型農旅融合發展區正在逐步形成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其中更需要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科技支撐體系構建。
中國電信德陽分公司與新中鎮合作,于去年聯合建設新中鎮5G無人化農場。運用5G物聯網手段,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監控,配備智能噴灌滴灌、水肥一體化、實時監控系統等智慧設施,實現了“耕種管收”農業全智慧化管理。目前,桂花村數字農業示范區(5G+無人農場)項目,已經成為成渝智慧農業標桿。
中國電信德陽旌陽分公司新中支局支局長黃常維表示,這次與新中鎮合作是電信在智慧農業的一次探索,電信聯合了眾多合作伙伴一起實現了智慧化、無人化的運作模式,比如播種、耕作等各類農用器械的無人化。
新中鎮桂花村四組的村民周述禮,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之一,5G智慧化應用正飛速在這片土地上生根。“在5G無人農場里,從土地旋耕、水稻插秧,到最后的收割環節,都可以通過操作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設備來完成。這套系統使用后,為農民節約了很多精力。”周述禮舉例,例如噴灑除草劑,以往一個人從早忙到晚最多也只能完成3到4畝,但通過無人機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農場80畝水稻的除草劑噴灑作業。
如今,除了蔬菜采收作業需要一些人工外,農場平時的田間管理,只需要一兩人在電腦或手機平臺進行智能控制,偶爾進行田間視察、設備維護和能源補給工作即可。
讓土地有感知
“我們把物聯網傳感器埋入地下,這些傳感器能實時識別土壤墑情、重金屬含量、肥力等信息,結合氣象檢測設備。當土壤環境滿足一定條件后,就會觸發諸如噴灌、施肥等工作,達到特定條件后會停止噴灑,從而保障作物始終在適宜的環境中,同時也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控制灌溉等工作。”黃常維介紹。
其中5G作為無人化農場的“中樞”則發揮著重要作用。“雖然可以通過4G、局域網等方式來實現各種設備的控制,但我們還是認為5G是必要的。”
5G具備超大容量的優點,根據國際電信聯盟(ITU)發布的5G標準草案,5G鏈接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0萬臺設備。在農業場景下,各類物聯網設備數量眾多,4G網絡在鏈接設備方面相比5G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另一方面是低時延的需求,比如工業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時,需要與后臺數據進行實時交互,才能保證施肥等工作不會過量。5G網絡的延遲最大不超過4ms,對比4G時代100ms關口來說簡直快如閃電。
信息化優勢助力數字鄉村振興
以新中鎮為代表的5G無人農場只是四川電信憑借自身優勢進行產業落地的一個場景。
近年來,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,中國電信四川公司已經成為推動國家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。一方面,通過推進農村地區千兆光寬、5G網絡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,利用信息化助力鄉村振興。另一方面,通過魔鏡平臺、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助力城市綜合治理、疫情防控,促進社會數字化治理水平提升。
其中,魔鏡平臺是中國電信四川公司為適應視頻業務智能化、大數據化的業務新特征而打造的視頻能力云平臺,通過結合“云網融合”的生態優勢,集合了視頻接入、轉碼、協轉、存儲、流媒體、智能分析等核心能力。在城市治理方面,依托自研“魔鏡”視頻云平臺,形成全域覆蓋能力和規模優勢。
目前,魔鏡平臺已列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(四川)建設工作方案。平臺終端覆蓋超過400萬用戶,云存用戶規模超過360萬。
而在數字鄉村建設與治理方面,結合中國電信四川公司數字鄉村平臺,通過構建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,打造了集廣播、視頻安防、黨建和便民服務四臺合一的“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”,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、各環節深度融合應用,為區域內的政務管理及鄉村治理賦能。
最新數據顯示,當前全省“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”已簽約全省2400余個鄉鎮,助力20000多個村建成了數字鄉村,為農村地區政務管理及鄉村治理注智賦能,讓更多用戶群體享受數字化新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