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【編者按】2020年,是脫貧攻堅、決戰決勝的全面收官之年。中國電信湖南公司把初心融入使命,把責任扛在肩上,積極發揮企業優勢,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,把精準扶貧的政策之風送到百姓的心坎上。
云端之上,我們見證村民們如何借助信息化渠道脫貧,記錄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,為參與脫貧攻堅戰的電信人鼓與呼,留存三湘大地精準扶貧的歷史畫卷,展示脫貧致富的一條條網路、信息路、小康路……
從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出發,行駛20多公里,翻過一座又一座陡峭山峰,越過一處又一處懸崖絕壁,蒼翠綠色掩映下的山腳出現一座村落,仿若“桃花源”。
這是空樹巖村,群山環抱,地處偏遠,田地缺乏,成為村民脫貧掣肘。2018年3月,中國電信永州分公司扶貧隊進駐該村,把光纖寬帶與4G網絡帶到空樹巖,“飛地”經濟讓村民有了產業根基,鄉村旅游漸有起色。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52人,2019年全部脫貧。
告別山鄉通訊靠“吼”
偏遠的位置,交通的不便,讓空樹巖村通訊、電力、道路和自來水“四不通”。“以前,人們進村就會與外界失聯。”中國電信永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長唐勤勇說,不通網絡,打手機沒有信號,不少年輕人甚至過年都不愿意回來。“一直以來,村里的通訊基本靠吼。”
扶貧隊來到空樹巖村后,首先解決通訊問題。他們建設了一座35米高的鐵塔、一座一體式機房,光纜28皮長公里,4G網絡和100M光寬帶如期完工,徹底解決信息閉塞問題。通過現場測試,手機信號滿滿,發微信看視頻毫無障礙。
“以前打電話,要跑到幾十公里外的鎮上。”返鄉務工的盤軍云說,網絡暢通后,他還“解鎖”了更多技能,比如通過網絡找到中藥材重蔞采購商,給自己帶來近萬元的收入。
2018年10月,在村支兩委和扶貧隊的努力下,10公里的進村公路全部完工,村莊不再閉塞。而100KVA光伏離網供電設施建設,確保晴天300度以上、陰天100度以上電力供應,徹底結束空樹巖村無電歷史,為村民生產生活帶來充足電源。此外,高山水源通過引水主管道及入戶分管道近2600米的距離,導入各家各戶。
“網絡通了,路通了,電通了,水也通了。”中國電信永州分公司扶貧隊長唐勤勇說,基礎設施建好之后,村里的發展也就有了希望。
“飛地扶貧”助力增收
村民要脫貧,產業做支撐。空樹巖地處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,可耕種面積有限,森林保護重于開發。
“我們考慮很多方案,決定流轉土地,發展產業經濟。”唐勤勇說,他們在縣里支持下,從水源頭村流轉100畝土地實施“飛地扶貧”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貧困戶”訂單式合作模式種植黑木耳、辣椒等產業,每畝收入高達8000元。
在水源頭村,有十幾個蔬菜大棚,里面的辣椒苗結滿青色細長的線椒,靠近去能聞到一絲絲辣味。“辣椒種植后40天可以采摘,經濟效益明顯。”唐勤勇展示大棚底下的水肥一體化設備,精確控制水肥流量,實現了精細化管理。“口感比市面的更好,一上市就被哄搶,基本不愁賣。”
來自電信公司的扶貧隊長唐勤勇,做事一向很有“科技感”。“經濟飛地”和村子相距近30公里,路途遙遠。為了便于照看,他安裝4個攝像頭,對種植基地進行24小時“保護”。“之前一個鐵門,被村民誤以為是廢品而撿走,我們通過回放視頻,將它找了回來。”
今年38歲的彭維德,一家人租住壽雁鎮種植辣椒。“之前,家里人生病,花了很多錢,生活變得困難。”他說,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,妻子也在鎮上超市上班,日子又慢慢好起來了。
扶貧隊還協助村里21戶貧困戶利用小額貸款開展鉆井作業,讓空樹巖村成為全國“打井專業村”。據統計,空樹巖村去年年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,實現整村脫貧。
南嶺“紅色+生態”游
南嶺山脈橫貫道縣,空樹巖村則坐落五嶺之一的都龐嶺腹地,高矗入云的韭菜嶺下,綠樹如茵,黃腹角雉、獼猴、虎紋蛙、山雀、錦雞等珍稀動物在林中不時出沒。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,這里還是“瑤族聚居村”和“紅軍長征休整地”。于是,唐勤勇制定“特色民居”整村推進規劃方案,開始發展“紅色+生態”旅游,嘗試?出一條變“輸血”為“造血”的脫貧新路。
“去年,我們籌措11萬元資金,修建11公里的碎石路。”唐勤勇說,這條路為游客攀登韭菜嶺打下基礎,也為今后的產業發展做好準備。據觀察,游客主要集中在長假和周末,尤其以戶外驢友居多。
旅游初步興起,帶動了村里餐飲的發展。貧困戶盤興春在山腳開設一家農家樂,專門招待游客。“最多的一天有三四桌,食材均是自己種養的。”他說,家里人做菜味道還可以,扶貧隊也推薦自己搞餐飲,就試著做了起來。
他的微信里,很多戶外驢友紛紛下單訂餐,確保上山前下山后能吃到熱飯菜。甚至還有熱心驢友,幫忙做抖音短視頻,推廣空樹巖村的美食和物產。“今年上半年掙了萬把塊,妻子在村里做保潔,日子過得還不錯。”他一臉幸福。
目前,扶貧隊正在著手實施發展大計:啟動了長征文物收集,挖掘整理長征故事,修建紅軍橋,修葺紅軍墓,協助長征文化公園建設。“村里的旅游才剛起步。”唐勤勇說,空樹巖村還將發展民宿和漂流,打造紅色生態旅游中心,帶動更多村民脫貧增收奔小康。